华体会国际米兰

【48812】“梵哑铃”在沪语中有何意?端午假日来徐家汇探寻“老唱片里的上海声响”

来源:华体会国际米兰    发布时间:2024-08-22 00:52:41

产品参数

  沪语本就是一门继续不断吸收新事物表达方式的言语,代表了容纳并蓄的“上海之声”。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文明和自然遗产日,本年恰逢端午假日,6月8日下午,《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内举办了“徐家汇源百年修建沪语导览”系列活动的第一站,为现场参观者和线上观众带来了沪语导览和一场主题为“老唱片里的上海声响”的艺术对谈沙龙。30余位来自上海沪剧院的资深戏迷和百代小楼的热心观众还现场参加互动,从老唱片中倾听跨过世纪的沪语音频,感触海派文明的传承与立异。

  百代小楼坐落徐家汇公园北侧,具有夺目的砖赤色外墙,是我国首家唱片制造厂的诞生地,也敞开了我国唱片出产的前史。百代公司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尖端规划的唱片企业,灌录发行的唱片包括戏剧、电影插曲、流行歌曲等很多范畴。1935年5月3日,在百代小楼的录音棚内,《义勇军进行曲》初次被灌制成唱片,后被转录至电影《风云儿女》的胶片上。国歌从初次灌制成片到传唱大江南北的进程,也在2021年5月百代小楼补葺敞开后为更多人所知。

  敞开三年多来,各类文明讲座、沙龙、特展和互动活动渐渐的变成了百代小楼的特征。本年文明和自然遗产日,徐家汇源景区约请上海文明研讨理论专家、诙谐剧作家和诙谐扮演名家徐维新,上海播送沪语节目主持人司徒纯纯以及上海诙谐剧团艺人阮继凯等,以“寻觅老上海的声响”为主题,在线上线下同步为观众共享经典诙谐戏老唱片,叙述上海诙谐戏、独角戏以及上海说唱的前史,并现场演绎沪语绕口令《龙华塔》。

  徐维新曾担任千余集情景喜剧《新上海屋檐下》的总编剧和《上海故事》杂志主编等职,在他看来,无论是本地方言、小贩叫卖、沪语童谣或是记载市民日子的诙谐戏老唱片,都是“上海的声响”。沙龙现场,他播放了多段来自上海播送媒资库收藏的诙谐戏老唱片片段,从老牌诙谐大师王无能以及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张樵农等一众诙谐戏我们的声响中,探寻沪语的缘起、开展和与年代的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沙龙的互动环节主题为考考台下观众“被忘记的上海话”,约请观众结合老唱片中的语境以及徐维新现场的原音复刻,来猜想屏幕上的词组别离对应老上海话中的哪些含义。

  “‘让为’的意思有人知道吗?”主持人宣布发问后,坐在后排的一位观众阿姨当即举手答复:“是‘以为’‘觉得’的意思吗?”

  “挨近了!”徐维新答复,“让为”是正宗沪语中“要算”的意思,现在现已较少运用,在语境上与“应该是……”较为挨近。

  当现场屏幕呈现“梵哑铃”的表述时,一位操着北方口音的年青女孩举手抢答,且答复精确。“是不是小提琴的意思?跟小提琴的英文发音‘violin’挨近,方才徐教师也说到,上海话海纳百川,有不少来自西方的舶来语。”

  徐维新表明,规范上海话需求维护与传承,但要害不在于“老派”和“新派”之分。“现在有一种声响,觉得上海话中吸收的新词汇太多,我们讲的上海话都不正宗了……但沪语本就是一门继续不断在吸收新事物表达方式的言语,代表了容纳并蓄的‘上海之声’。”不过,他也说到现在不少沪语运用者在尖团音的发声上的确存在困难或忽略,而倾听老唱片、赏识沪剧,则恰恰能帮我们学习和练习尖团音的发音。“想要听‘正宗上海话’,老唱片是十分名贵的途径。”

  当天现场,来自上海“小八腊子”说唱艺术团的诙谐小艺人们还装扮成老上海街头的磨剪刀师傅、卖栀子花小贩、人力车车夫,在百代小楼内演绎旧日小商贩“叫卖”的场景,为观众复原老唱片中记载下的老上海360行,在海派文明之源感触“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胸襟。